一、雇主有防治性騷擾的義務
什麼是立即有效呢,依照法院見解:雇主於知悉有性騷擾爭議時,必須以審慎的態度,即時、設身處地的主動關懷,啟動處理機制,並採取適當解決的措施,以免被性騷擾的人長期處於具敵意性、脅迫性或冒犯性的工作環境[2],例如調查事實判斷是否要通報警方、暫時隔離當事人在工作場所相遇,或依規定懲處加害人等等。
此外,若是僱用30人以上,雇主更應該訂定性騷擾防治措施、申訴途徑及相關懲戒辦法,在工作場所公開揭示它們,這是國家課予雇主要保護勞工的義務[3]。
如果雇主違反上述規定,政府依照性別工作平等法第38條之1[4],可以向違規雇主懲處10萬元到50萬元的罰鍰。雇主名稱、負責人姓名還可能被公布,並且被要求期限內要改善。
二、職場性騷擾怎麼分類
依照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2條[5],職場性騷擾之定義可區分以下兩種:
(一)敵意環境性騷擾:任何人以性要求、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之言詞或行為,對受僱者造成敵意性、脅迫性或冒犯性的工作環境,以致於侵犯或干擾了受僱者的人格尊嚴、人身自由或影響其工作表現。
(二)利益交換式性騷擾:雇主對受僱者或求職者有明示或暗示的性要求、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之言詞或行為,並用這些來當作是勞務契約成立、存續、變更或分發、配置、報酬、考績、陞遷、降調、獎懲等交換條件。
在「敵意性騷擾」中,只要對被害人做與性(性別)有關的行為,造成被害人的不適,就有可能構成性騷擾。而在「交換性騷擾」中,只要雇主對員工以及求職者提出任何與性有關的行為,並以此作為工作上利益的交換條件,就有可能構成犯罪。
要提醒讀者的是:法律規定的性騷擾,不只是一般人直觀所用認知用來滿足性欲的性騷擾,像是對人毛手毛腳的情形;也包含了「性別歧視」在內,例如罵同性戀者娘娘腔、質疑女性工作能力以性別嘲弄揶揄等等,都算是敵意性騷擾的一種。
三、雇主違反防治義務的賠償責任
如果勞工在職場上遭遇性騷擾,雇主並沒有遵守性騷擾防治義務,這種狀況下,勞工可以依照性別工作平等法第27條[6]請求雇主與性騷擾行為人連帶賠償,意即勞工可以同時向行為人跟雇主求償。勞工(受害者)在這裡可以請求的賠償除了財產上的損害,也包含精神損害在內[7]。
由於法律規定雇主負擔「推定過失責任」,也就是雇主必須證明自己有盡到性騷擾防治的義務,才可以免除賠償責任;然而,即使雇主可以證明沒有過失,勞工無法依照向雇主求償,勞工仍可以向法院聲請斟酌雇主與勞工之經濟狀況,由法院命令雇主做全部或一部份的損害賠償。
上述規定是為了要保護勞工,考量多數雇主經濟優勢地位及職場實際管理能力,給予雇主創造友善職場的動機與義務,並非是要免除加害人的責任,所以法律另規定雇主在賠償給被害勞工後,也可以向為性騷擾之行為人(加害人)再行求償,讓性騷擾行為人負擔最終責任。
註腳 [1] 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3條:「 I 雇主應防治性騷擾行為之發生。其僱用受僱者三十人以上者,應訂定性騷擾防治措施、申訴及懲戒辦法,並在工作場所公開揭示。 II雇主於知悉前條性騷擾之情形時,應採取立即有效之糾正及補救措施。 III 第1項性騷擾防治措施、申訴及懲戒辦法之相關準則,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 [2] 最高行政法院105年度判字第351號判決:「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3條第2項規定,所謂立即有效之糾正及補救措施,是指雇主於知悉性騷擾爭議時,需以審慎態度,即時設身處地主動關懷,啟動所設置之處理機制,並採取適當解決之措施,以免被性騷擾者長期處於具敵意性、脅迫性或冒犯性之工作環境……」、 最高行政法院98年度裁字第2802號裁定:「本案申訴人於96年11月間向上訴人申訴後,上訴人既未採取立即有效之糾正及補救措施,即已違反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3條第2項之規定」。 [3] 詳細規定可參考「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申訴及懲戒辦法訂定準則」。 [4] 性別工作平等法第38條之1第2、3項:「 II 雇主違反第13條第1項後段、第2項規定者,處新臺幣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鍰。 III 有前二項規定行為之一者,應公布其姓名或名稱、負責人姓名,並限期令其改善;屆期未改善者,應按次處罰。」 [5] 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2條第1項:「本法所稱性騷擾,謂下列二款情形之一: 一、受僱者於執行職務時,任何人以性要求、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之言詞或行為,對其造成敵意性、脅迫性或冒犯性之工作環境,致侵犯或干擾其人格尊嚴、人身自由或影響其工作表現。 二、雇主對受僱者或求職者為明示或暗示之性要求、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之言詞或行為,作為勞務契約成立、存續、變更或分發、配置、報酬、考績、陞遷、降調、獎懲等之交換條件。」 [6] 性別工作平等法第27條:「 I 受僱者或求職者因第12條之情事,受有損害者,由雇主及行為人連帶負損害賠償責任。但雇主證明其已遵行本法所定之各種防治性騷擾之規定,且對該事情之發生已盡力防止仍不免發生者,雇主不負賠償責任。 II 如被害人依前項但書之規定不能受損害賠償時,法院因其聲請,得斟酌雇主與被害人之經濟狀況,令雇主為全部或一部之損害賠償。 III 雇主賠償損害時,對於為性騷擾之行為人,有求償權。 IV 被害人因第12條之情事致生法律訴訟,於受司法機關通知到庭期間,雇主應給予公假。」 [7] 性別工作平等法第29條:「前三條情形,受僱者或求職者雖非財產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其名譽被侵害者,並得請求回復名譽之適當處分。」
本文轉載自法律百科,原文作者/湯官翰 ,原文標題《性別工作平等法怎麼規定雇主的性騷擾防治義務》
本報去年11月初獨家披露國內某老字號GMP藥廠,被控涉嫌漠視女同仁疑似遭直屬魏姓股長長期性騷擾案,新竹縣政府勞工處調查屬實,依違反性別平等工作法裁罰藥廠20萬,並將公布藥廠和負責人名稱,卻再發現業者竟
年關將至,是許多公司行號都舉辦尾牙或聚餐的旺季,台北市勞動局提醒,聚會場合往往最容易發生職場性騷擾事件,假如發生職場性騷擾時,雇主卻未處理,最重可罰50萬元罰鍰,台北市今年已對此開罰10件。
立委今(10)日以福灣巧克力事件為例,訴求修正《性別工作平等法》,當雇主就是職場性騷擾加害者時,明定當事人可另尋事業單位以外管道申訴。勞動部回應,當事人可向地方主管機關申訴就是現行做法。
A小姐在位於台北的B公司擔任會計課長之職務長達5年期間,去年喜獲麟兒,由於近來托育中心與保母施虐的相關新聞頻傳,因此A小姐與家人商量後,決定自己在家帶小孩,便向公司申請育嬰留職停薪6個月,並預計於今年
勞動契約,就是勞工和公司間所簽訂關於工作條件的契約,勞基法上依照契約是否已明定服務期間,可分為定期契約及不定期契約兩種[2]。 由於定期契約原則上期滿就終止,不像不定期勞動契約,必須具備勞基法所規定
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為什麼在這年代,「記者」這份工作如此吃力不討好呢?媒體為了工作上的需要,必須將研究結果重新改寫成一篇更好的故事,這些詮釋根本沒有寫出正確的研究結果,且這種聳動的標題在研究之中也
因為許多公司企業會遵照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公布的行事曆來安排上班日和放假日,每逢年末或隔年初,許多人便會開始關注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每一年度的「政府行政機關辦公日曆表[1]」,依下一年度的連假安排個人的連
孤寂的人無法處理人際關係中的「不相容」,他們會選擇逃避或抗拒,因為他們不想面對衝突。但其實保持與他人的疏離,是他們對人際連結渴望的一種保護色。
面對脆弱,最好的方式是承認脆弱。正是因為脆弱、不完美,我們更需要依靠彼此,連結彼此。
工資的認定是勞動基準法上的重要問題,舉凡退休金、資遣費、職業災害補償,都是以平均工資作為計算基準。雇主時常巧立給付名目並主張該給付並非工資,以減輕自身給付責任,以下分述幾種常見的給付名目是否屬於工資:
任何好的人際關係之所以能夠建立,在於能連結對方的心思和心情。你有想和別人連結關係,即使只是短暫一瞬間也很好,因為經驗値會累積出量多質改變的自然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