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徵才/登入
回首頁回首頁
首頁 > 求職秘笈 > 面試必勝

找到理想工作的訣竅:不要怕,不要急

  • 2018-9-28
  • 文/劉庭安/我所見的世界
  • 圖/The People Speak!
圖片來源:<a href="https://www.flickr.com/photos/saulal

圖片來源: The People Speak!,CC Licensed

轉換跑道真的比你想像中容易,在我看來,機會到處都是,只是絕大多數人沒有膽子去要而已。

在上個月的分享會中,來了個台大的小學弟。會後他問了我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你是化工系畢業的,但後來去了麥肯錫當顧問,又去 IDEO 做設計,現在轉去搞電動車。同時還在寫作跟辦學校。你是怎樣從不同的行業中轉換的?」

我問他為什麼問這個問題,他回答:

「我在系上快畢業了,但對這行實在沒有興趣,卻又不知道該怎麼轉行。看到系上學長姊畢業後不是出國念博士,就是去了業界,也沒看到有轉行成功的案例。我看你不但轉行了,還連轉了好幾次,很好奇你是怎麼做的。」

聽到這裡,我回想起過去身邊周遭的同輩們,其實跟他同樣狀況的所在多有──聯考時迷迷糊糊地選了科系,之後雖然對自己念的科系百般厭惡,畢業後卻還是幹了這一行。

照道理來說,能夠唸到台大的學生,已經是我們社會中的佼佼者了。然而,理論上擁有最大可塑性的他們,反而卻常常不敢踏出改變的那一步。

想到這裡,我正色盯著他的眼睛說:

「其實非常簡單,只要一直不要臉的求別人給你機會就好了。」

小學弟一臉鄙夷地看著我不說話,意思大概是:「哪有可能這麼簡單!」

「我知道你不相信。」我接著說:「但轉換跑道真的比你想像中容易,在我看來,機會到處都是,只是絕大多數人沒有膽子去要而已。

迎著他不信的目光,我向他分享了自己以前的故事:

巴斯夫破例招的「第二個」實習研究員

2007 年,我進了台大化工系。本來我是為了想要學習綠色能源,才進了這個系的,沒想到系上教的還是石化工業的東西,我就想著要怎樣從學校外,找到學習清潔能源技術的機會。

隔年,我在 PPT 上偶然看到了全球最大的化學公司巴斯夫(BASF)要招一名實習研究員,從事亞洲新能源技術的市場研究。

這對我來說,真是夢寐以求的機會,於是二話不說就投履歷應徵了。

可惜的是,我在第一輪面試的時候就被刷掉了──這個職缺給了一位研究所的學姊。其實想想也是,那時候我才大二,思想和能力都很幼稚,若站在公司的角度,想必也想找一個更成熟、立刻能幹活的人。

雖然被拒絕了,但我沒有放棄:我以一週一封信的頻率,持續地寫信給我的面試官,跟他分享我對新能源市場的觀察和熱情,希望他們之後要是再有實習的職缺,請務必優先考慮我。

兩個月後,皇天不負苦心人,面試官寫信告訴我,巴斯夫另外開了一個實習研究員的缺,讓我再去面試一趟。

最後,我成功拿到了這個實習職缺,也是我職涯的重要起步點。

後來我才知道,這個職缺原來是香港的。台灣往年一年都只招一個實習研究員,是面試官被我死纏爛打的熱情打動,才破例讓我去面試的。

至今我還是很感謝這位面試官願意給我機會。而其他被刷掉的同學,未必能力比我差。只是他們沒有像我強烈的動機,沒有像我這樣「不要臉」,一直求面試官給我機會罷了。

這個經驗教會我寶貴的一課:

死纏爛打,雖不好看,但很有用。

靠著不要臉,我進了全球設計師的聖地 IDEO

出社會後,我在麥肯錫幹了兩年的產品開發諮詢,發覺自己對於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和創新有很強烈的興趣。而在創新領域裡,名聲最為響亮,知識累積最深厚的,就是來自矽谷的設計諮詢公司 IDEO 了。(詳見:《設計師的「終極聖殿」:矽谷創新天堂 IDEO 是怎樣的地方?》一文)

可惜的是,以亞洲市場來說, IDEO 並沒有於台北設點,僅在東京和上海有辦公室。我當時就琢磨著,該怎樣把自己弄進 IDEO 的上海辦公室。

這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雖然我去中國大陸作過項目,但我畢竟不曾在大陸常居過,很難證明自己對市場有足夠深厚的了解。

其次,我之前的工作經驗都是製造業,沒有做過移動互聯網的項目,對於中國大陸正火紅的移動互聯網行業缺乏了解。

第三,IDEO是一家從設計起家的創新諮詢公司。我完全沒有設計相關背景,要進去的唯一方法,就是走商業設計的路。然而,IDEO 招的商業設計師,往往都需要美國頂尖 MBA 的學歷──打開領英(LinkedIn)一看,各個都是 Harvard、Wharton、Columbia 等名校的 MBA 。

相較之下,我的經歷就顯得太不起眼了。

但沒有關係。事情不怕難,就怕沒有心。

我先透過領英搜尋各個曾在 IDEO 工作的人,找到了一位曾經在 IDEO 工作過的台大學長,幫我把簡歷轉給了 IDEO 的商業設計總監。

果不其然的,我當下就被拒絕了。

但沒有關係,我還有最後一招:死纏爛打。

被拒絕之後,我還是一直找各種機會寫信給這位總監;每次去中國大陸出差的時候,我也都會問他有沒有時間一起喝杯咖啡。

我的追求持續了整整半年──這半年的時間中,IDEO 不斷地拒絕我,而這杯咖啡,也一直沒有約成。

然而,半年之後,我終於收到了 IDEO 的面試邀請。

當時,剛好 IDEO 負責客戶開發的主管離職了,他們要物色新的人選,而我之前「不成功誓不罷休」的態度讓他們印象深刻,覺得我很適合去跟客戶打交道。

於是我就這樣,進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公司。

「不要怕,不要臉,不要急」

這九字箴言,出自中國作家馮唐,一直讓我深以為是。

不要怕,是讓我們不要畫地自限,要相信自己有更高的潛力。

不要臉,是讓我們不要顧忌周遭的冷言冷語,不要怕被別人拒絕,努力追逐自己想要的人生。

不要急,是讓我們不要因為一時受挫而灰心喪志,只要堅持,一切都有希望。

從小到大,我們被教育要服從體制,順從社會價值的安排,照著既定的道路前進:乖乖考聯考、乖乖去工作、乖乖論資排輩,不要有什麼跳脫體制的奇思妙想。

但就是這種莫名其妙的價值觀,讓我們常常不敢去爭、不敢去嘗試、不敢放膽去追尋自己想要的人生。

從前當諮詢顧問的時候,我常跟歐美及印度的同事合作。他們都非常「敢講」,明明只有三分的把握,就敢把事情承諾到十分──反正先幹再說,做不成再跟客戶道歉就好。

一開始的時候,我很不適應這種做事方法。但後來我發現,他們畫的大餅,往往最後也都辦成了。

在我看來,東西方(式)的教育有個最大的差異,在於歐美教育多是「鼓勵創新」,亞洲教育卻多是「避免犯錯」。所以歐美學生往往有了想法就開幹,而我們總是要有十成十的把握才敢行動。

而越是優秀的學生,越是容易犯這種毛病,越是膽小不敢跨出舒適圈。

台大裡面尤其很多這樣的學生,從小到大只要把書讀好,就會受到獎勵,糊里糊塗地唸到研究所畢業。等到出了社會,沒有「明確的規則」時,才驚慌失措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這個世界上的事情,很多真的沒這麼困難。只要拼了命去爭取,都是有可能的。

希望與大家共勉。


※本文內容授權自《換日線 Crossing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更多精采好文:
從一個師長眼中「做不出專業」、「誰做都可以」的工作裡,我們能學到什麼?──論軟實力的重要性
她年近60,二度就業成為卡車司機──競爭力與年齡無關,重要的是終身學習
「離開台灣很容易,在異鄉存活下來很困難」──當那些粉紅泡泡一一破掉,海外生活還剩下什麼?

換日線 Crossing

換日線 Crossing

在我們是《換日線》,是《天下雜誌》於2015年6月1日推出的全新網站,也是台灣媒體界的全新嘗試。集結來自全球各地超過40個城市的90名新世代作者(持續增加中),沒有長篇大論、沒有高深學問,他們就是你我身在異鄉的朋友,無私而自然地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本專欄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