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StockSnap,CC Licensed
不跟風主要是一方面討厭做多數人已在做的事,另一主要原因不外乎是,與其花時間尋找與回顧十年前的照片和事蹟,倒不如把時間用來構思未來十年的你會長成什麼模樣?為了這模樣你現在又得做些什麼?學些什麼?
以前我從事培訓工作,總是很羨慕講師這個職業,現在成為一位職業講師後,卻期待著十年後能完全不同於現在。不同產業、不同公司就有不同的人際圈,有時一直在同一個人際圈,Facebook在同一天洗版著同一件事情時,會不自覺感到疲乏,想著自己的圈子還真不大,看來看去都是這些,和每天播放的新聞、政論節目沒什麼兩樣。
想要突破這一切,唯有增進自己現在未擁有的專業能力。七年前從人資工作轉戰講師市場是如此,期待十年後能有所不同的我,也是該培養其他能力的時候了。年輕時可以即學即用即轉行,年紀長了別人看中的不再是一股衝勁,更多的是,是否真有料。
學生時代的學習一切都只是迫於升學制度,我曾在高中歷史課堂上舉手問老師:「為什麼要讀歷史?到底可以用在哪?」歷史老師被這麼一挑戰,只回應四個字「以古鑑今」,我從那天起每堂歷史課坐在講台前,總是毫不客氣地拿起國文自修做習題。
升大學考試時歷史分數個位數,國文卻拿到了滿級分,十八歲我就深刻體會且驗證了時間花在哪、成就就在哪,也讓我更加堅定,假使我不知道學了要幹嘛、能幹嘛的事情,就別浪費自己的時間,即使只是一秒鐘。
我的工作需要大量溝通但無須專案管理,我就不會跟風去上專案管理課程;我知道自己的事業沒到互聯網等級,也沒興趣該議題,再便宜的課程也不會花時間進到實體或線上課程,最多只是翻翻雜誌或書本知道這議題在說些什麼就好;看著別人上烘培烹飪課展現廚藝,我完全不想突破挑戰此技術,連相關網頁碰都不會碰,我不花時間學習「半年內完全用不到」、「沒興趣」以及「突破後對我毫無意義」的任何主題或事物。
在學習上我偏向短視近利,曾經我想過「反正先學起來總有一天用得到」,結果到了那一天,我卻早已把一年前學過的越南語忘得一乾二淨;也曾經想過證書只怕少不怕多,蒐集一張又一張,需要時卻沒一張相關的可以派上場;更曾經看人家在學,就也跟著大師學廚藝,然後呢?連洗碗都懶,更別說拿鍋子了。
幸運的是年輕時我從事培訓工作,雖然花了很多時間在學東學西上,不過花的大多是公司的錢,其實時間和錢都還不是盲目跟風學習的最大代價,最大的痛苦莫過於,在你到處打卡分享你學了些什麼、那堂課有多麽好玩有趣又實用、老師功力多強大,大家按讚說你好棒棒後,你卻得不到公司的加薪、老闆的賞識、同事的信任、部屬的支持,或者是家人好友的陪伴,我想,學習不應該只是為了「討拍」吧!
現在遇到大家一窩蜂學習某個主題時,我會去嘗鮮、也會去關切該議題,只是我會先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再來決定是否投資金錢和時間,並且判斷投入多寡程度:
1.我的工作或生活有缺該項技能嗎?
2.這技能培養起來好,還是用錢去換結果就好?
3.學了這個技能後,會為我帶來多大的報酬或好處?
4.學習是為了擴大交友圈,或怕不參加會被孤立嗎?
二00七年我單身一人前去美東旅遊,在高貴餐廳裡因為看不懂英文,點了一坨生牛肉吃就算了,回到宿舍後,還只能東拼西湊的跟室友說著今天去了哪?看到吃到什麼?關於心情感受,完全無法多說一句,整個人在國外憋到不行,回來後深感自己英文真夠爛,狠心花了二十萬,一週三個晚上、每次二小時的去和外師一對一上課聊天,二十週下來最大收穫是,至少敢嘗試開口和外國人對話了。
只是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上完全用不到英文,只能刻意練習地寫英文信給公司高階主管,卻被幾位主管回信要求只能寫中文,當年去夜店也碰不上可以練習説英語的外國人,就這樣過了十一年來到二0一八年,我又退化到跟當初無發開口沒什麼兩樣。 再次選擇學習英文,是我強烈意識到十年後的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為了達到那個模樣,英文聽說讀寫、溝通能力是必備,要做的事為了成效無法請翻譯來替代協助,英文的提升將讓我的事業與人生再次翻身。
二0一九年初把自己放到菲律賓密集六週學英文,從早到晚面對亞洲各式口音,早八晚七的課程後,每晚複習又預習五小時以上,每日用當天所學的片語、文法、單字刻意寫下一篇日記,隔日請寫作老師幫我修改。這些學校都沒要求,但我的學習成本真的太高了,目標很遠大,所以我自律的要求每日即刻應用所學。
來到這我盡量避開台灣人或中國人,因為他們只要遇到可以用華語溝通的人絕不用英語,可講母語的地方大聲說,禁止講母語的地方則偷偷說,他們看我很怪,吃飯老是選擇韓國、日本人的區域。但我看他們其實才怪,飛一趟來這,不就是為了可以用便宜一點的代價學習和練習講英語嗎?為什麼卻逮到機會就拚命講中文?!
英語課程到第五週,我更是主動向老師提出每天做一場五分鐘的英文簡報,為了每天下午五點的這堂課,我整日都處於緊張憂慮狀態,所謂一回生二回熟,最後一天我竟然能夠用全英語教一小時出色溝通力課程,十位對象涵蓋菲律賓老師以及日本、韓國和中國同學,整場教學我完全沒有想著要如何中翻英,而是自然而然地說不停。
「練習改變才會轉變」這個道理我深信不疑,學校能提供的是環境,老師能教的是技巧,但唯有靠自己不斷練習才能轉變。學英文是如此、學溝通是如此、學任何事都是如此,不改變就別浪費時間和金錢了,在家看電視或和朋友吃飯不是更好!
如果你也想前來菲律賓學英文,下次我問你為什麼時,千萬別說:「因為我看卡姊去我也好想去。」想清楚再做決定吧!因為我有我的職涯人生,你有你的,可以跟風的是學習態度而非學習項目。
※本文內容授權自《【不再討好所有人】/時報出版》,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在太過在意別人怎麼說,就愈難達到成功的頂峰! 吃虧不是占便宜--大聲表達,人生沒有「不得已」。堅強不是鬧脾氣--硬頸適度,示弱不代表一定輸。抱怨不會解問題--討拍無用,想反體制就去爭理。直說不是撕破臉--堅守原則,打動對方來幫忙你。勇敢不是豁出去--量力而為,讓嘗試成為試金石。假使你是激不得的人,一定要好好珍惜激你的那個人,一定要把他們的話當真,放大100倍,再用1萬倍的決心和行動力,做到沒人可忽視你,讓對方刮目相看。假使你相信自己是命運的主宰者,讓自己多些目標完成,從最簡單卻困難重重的小事開始,把過去會歸咎於他人或環境以致無法實現的事情條列出來,慢慢想快快做,讓成功不斷現身。
無論是戰場上的士兵,或是在商場最前線奮鬥的商業人士,都不可能時時刻刻士氣高昂。隨著環境變化,幹勁可能時高時低。
在我剛應徵上S社儲備幹部的菜鳥歲月中,曾因輪調部門而必須到資訊展現場觀摩。記得當年台北 Computex 作為國際間的重要展會,摩肩擦踵之中,最引人注目還是攤位上的 Show Girl 們,其中Ell
以打工度假(working holidays)為濫觴,出海工作近年來蔚為一股風潮,主流的目的地從早期的美國、歐洲等西方世界,逐漸的往對岸、新加坡甚至東南亞遷徙。每當新認識的朋友聽到我在印尼和印度常駐工
曾經待過幾間高大上外商的Christina,在泰國工作時結識了同鄉又同行的老公,後來被對手挖去負責菲律賓市場。入職簽約的時候,人資將福利說的天花亂墜,不但家眷享有每日二十美金的生活補貼,還提供高級的酒
「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地形篇) 指揮全軍的將領需要負責分析敵情、推估勝算,例如地形是險惡還是平緩,離目標是遠還是近。若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雙眼,就無法俯瞰整體大局。這句話的重點就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過去曾表示,對於想要進入特斯拉工作的求職者,學歷並不是他評估的標準,「根本不需要大學學歷,甚至不需要高中學歷」,他挑選人才注重的是特殊專長,為了找到適合的人選,
覺得自己變笨、記性變差,這可能都是真的!別再錯用你的腦,透過記憶宮殿、心智圖法、刻意練習,改變用腦習慣,就能提升各方面能力,用更少力氣,更容易成功。
若對手公司實力堅強,資金與人力都遠遠勝過己方,那麼我們應該要避免正面交鋒。對付「強者」,一般會採取行銷上十分常見的「差異化策略」,強調己方與對手之間的差別,藉此形成優勢。
維生素D(也稱維他命D)是一群脂溶性的維生素,是維持正常生長及健康的重要營養素之一。維生素D可幫助鈣質吸收,預防骨質疏鬆,許多研究證實還具有調節細胞生長,調節神經肌肉功能、提升免疫能力及減少炎症、降低
上班或讀書一整天,長時間坐在硬梆梆的椅子上,一天下來總讓人腰痠背痛,到底久坐腰痠痛要怎辦?骨科醫師在臉書分享選擇桌椅的5大撇步。
如果那些原本極易被遺忘的內容能夠被牢牢記住,那會怎麼樣?應該會變得更有說服力,同時也會更有自信、更加聰明。透過宮殿記憶法3步驟,每個人也能練出超強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