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辭職原則上應提前通知
一、依照勞動基準法第15條[1],在不定期契約[2]中,勞工終止契約(辭職)準用雇主終止契約的提前通知規定[3],也就是說雇主與勞工雙方要終止關係都應該事先向對方通知。如果勞工不提前通知,雇主可能依照民法第184條[4]向勞工請求賠償因未提前通知所遭受的損害[5]。
根據勞工的年資不同,要遵守不同的期限對雇主提前通知:
(一)勞工已工作3個月以上、未滿1年,應在終止前10日事先通知;
(二)勞工已工作1年以上、未滿3年,應在終止前20日事先通知;
(三)勞工已工作3年以上,應在終止前30日事先通知。
二、例外不須提前通知的情形
依照勞動基準法第14條[6],如果發生以下情形,勞工辭職不需要提前通知,更可要求雇主支付資遣費:
(一)雇主於雇用時作假,導致勞工有可能受損害。
(二)雇主、雇主家屬、雇主代理人對勞工,施暴或重大侮辱。
(三)工作內容對於勞工的健康有危險,通知雇主卻沒有改善。
(四)雇主、雇主代理人或其他勞工患有法定傳染病,有傳染性且可能重大危害健康。
(五)雇主不依約給付報酬,或對於按件計酬之勞工不供給充分之工作。
(例如業務獎金做為報酬,卻不發配業務)
(六)雇主違反勞動契約或勞工法令,導致有可能損害勞工權益。
要注意的是,依同條第2項,如果是雇用時造假、雇主違反勞動契約或法令的情況,勞工如果想要辭職,應在發現後的30日內提起,否則就不能再用同一個事實來主張辭職。
註腳
[1] 勞動基準法第15條第2項:「Ⅱ不定期契約,勞工終止契約時,應準用第十六條第一項規定期間預告雇主。」
[2] 勞動基準法將契約分成定期與不定期,定期契約是聘僱時就約好聘僱期限,原則上期滿即可離職;不定期則是沒有規定聘僱期限,要離職應事先通知。
[3] 雇主終止契約的提前通知規定為勞動基準法第16條。
[4] 民法第184條:「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故意以背於善良風俗之方法,加損害於他人者亦同。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致生損害於他人者,負賠償責任。但能證明其行為無過失者,不在此限。」
[5] 例如,受雇於派遣公司到他處工作,卻未事先通知而擅自離職,造成派遣公司被依契約罰款,派遣公司即可向擅自離職的員工請求被罰款的損害賠償。參考臺中地方法院105年度中勞小字第62號民事判決。
[6] 勞動基準法第14條:「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勞工得不經預告終止契約:一、雇主於訂立勞動契約時為虛偽之意思表示,使勞工誤信而有受損害之虞者。二、雇主、雇主家屬、雇主代理人對於勞工,實施暴行或有重大侮辱之行為者。三、契約所訂之工作,對於勞工健康有危害之虞,經通知雇主改善而無效果者。四、雇主、雇主代理人或其他勞工患有法定傳染病,對共同工作之勞工有傳染之虞,且重大危害其健康者。五、雇主不依勞動契約給付工作報酬,或對於按件計酬之勞工不供給充分之工作者。六、雇主違反勞動契約或勞工法令,致有損害勞工權益之虞者。勞工依前項第一款、第六款規定終止契約者,應自知悉其情形之日起,三十日內為之。但雇主有前項第六款所定情形者,勞工得於知悉損害結果之日起,三十日內為之。有第一項第二款或第四款情形,雇主已將該代理人間之契約終止,或患有法定傳染病者依衛生法規已接受治療時,勞工不得終止契約。第十七條規定於本條終止契約準用之。」
本文轉載自法律百科,原文作者/雷皓明、張學昌 ,原文標題《離職、請辭要遵守什麼程序?》,https://www.legis-pedia.com/article/labor-work/247
原則上勞工應該要為雇主提供勞務,才可以領取工資。然而因為特別休假(一般簡稱「特休」)有助於勞工消解持續工作後所產生的疲勞,也可以維護勞動力[1],因此勞動基準法(下稱「勞基法」)規定雇主應給予達到一定
A小姐在位於台北的B公司擔任會計課長之職務長達5年期間,去年喜獲麟兒,由於近來托育中心與保母施虐的相關新聞頻傳,因此A小姐與家人商量後,決定自己在家帶小孩,便向公司申請育嬰留職停薪6個月,並預計於今年
B在公司人數未滿30人的中小企業A公司工作好幾年,一直覺得老闆人雖然很好,但公司總是還有一些可以改善的地方。B也常與同事聊天,大家都覺得如果有能讓員工發表意見,並和老闆溝通討論的機會,應該可以讓工作氣
A曾經任職於某知名科技公司,因涉嫌拿回扣而被公司提起告訴,被法院判處背信罪及商業會計法等相關罪責[1]。因A於第一審言詞辯論終結前與檢察官達成認罪協商,法院酌情判處A新台幣20萬元罰金。 A繳納罰金
在職場或各企業單位的招募訊息裡,我們經常會看到不同身分別的募集需求,例如:技術生、工讀生、見習生與建教合作生等。不同的法令規範,賦予不同身分者的權利義務不盡相同,相對地雇主的權利義務也會不太一樣,分別
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為什麼在這年代,「記者」這份工作如此吃力不討好呢?媒體為了工作上的需要,必須將研究結果重新改寫成一篇更好的故事,這些詮釋根本沒有寫出正確的研究結果,且這種聳動的標題在研究之中也
雇主依據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3條[1],有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的義務,只要知道有職場性騷擾發生,應該做出立即有效的糾正及補救措施。
因為許多公司企業會遵照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公布的行事曆來安排上班日和放假日,每逢年末或隔年初,許多人便會開始關注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每一年度的「政府行政機關辦公日曆表[1]」,依下一年度的連假安排個人的連
孤寂的人無法處理人際關係中的「不相容」,他們會選擇逃避或抗拒,因為他們不想面對衝突。但其實保持與他人的疏離,是他們對人際連結渴望的一種保護色。
面對脆弱,最好的方式是承認脆弱。正是因為脆弱、不完美,我們更需要依靠彼此,連結彼此。
工資的認定是勞動基準法上的重要問題,舉凡退休金、資遣費、職業災害補償,都是以平均工資作為計算基準。雇主時常巧立給付名目並主張該給付並非工資,以減輕自身給付責任,以下分述幾種常見的給付名目是否屬於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