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指出,看書時,大腦會處於高度活躍的狀態,產生腺苷酸,長期累積會抑制神經元活動,導致疲倦想睡;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freepik)
大腦腺苷酸累積 啟動「省電模式」
黃軒於臉書專頁「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引述1篇探討閱讀疲勞與專注力關係的文章指出,當我們拿起書本,特別是內容較為枯燥或需要深度思考的書籍時,大腦會處於高度活躍的狀態,產生腺苷酸,其就像大腦中的「疲勞信號」,逐漸累積後會抑制神經元的活動,啟動「省電模式」讓人感到疲倦和想睡。若想緩解認知疲勞,充足睡眠、良好生活習慣是關鍵。
再來,在長時間專注閱讀下,大腦的前額葉皮質和興奮調節區域會被激發,長期下來會使這些腦區感到疲勞,導致專注力下降,使得大腦本能地尋求放鬆,容易疲倦。最後,讀書的環境也會影響我們的睏意,當光線昏暗,眼睛需要更努力才能看清文字,容易加劇眼睛和大腦的疲勞。此外,若對閱讀內容缺乏興趣,或者本身就處於壓力、焦慮的狀態,大腦會更容易感到疲憊,進而引發睡意。
手機越滑越有精神? 醫曝3關鍵
相較於閱讀,滑手機卻能讓人精神奕奕,甚至越滑越興奮!黃軒解釋,這是因為手機帶來的刺激是多面向的,首先手機內容充滿即時的反饋和新奇的刺激,每滑動一下,每按一個讚,每收到一個通知,大腦都會釋放多巴胺(dopamine),產生「上癮」般的快感,促使我們不斷地想要接收下一個刺激。
黃軒指出,相比於深度閱讀,手機內容往往以碎片化、視覺化形式呈現,因此更多是「被動」地接受資訊,大腦無須付出太多認知努力,認知負荷較低,較不容易感到疲勞。最後手機藍光也是一大原因之一,研究指出,手機螢幕發出的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導致入睡困難和睡眠品質下降。此外,相比於藍光,手機內容帶來的精神刺激,使大腦無法放鬆,更是真正延遲入睡的關鍵。
做好4件事 不讓大腦生理機制作祟
黃軒說,了解這些科學原理,就能明白閱讀疲勞並非意志力不足,而是大腦的生理機制在作祟!因此分享以下4招改善:
1. 睡前遠離藍光:如果想睡個好覺,睡前1小時盡量避免使用手機、平板等會發出藍光的電子產品。
2. 為閱讀創造儀式感:選擇光線充足、安靜舒適的環境來閱讀;若閱讀內容較難,可嘗試「番茄工作法」,讀25分鐘休息5分鐘,讓大腦有喘息的機會。
3. 內容選擇很重要:當發現一讀書就想睡,或許是書本內容太枯燥,或是挑戰性太高,建議可試著從自己感興趣的、較輕鬆的讀物開始,慢慢培養閱讀習慣。
4. 睡眠充足是王道:無論是讀書還是滑手機,充足的睡眠都是保持大腦清醒和高效運轉的基石。
醫師提醒,無論是讀書還是滑手機,充足的睡眠都是保持大腦清醒和高效運轉的基石;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獨家工作機會❱ 快上yes123求職網
※以上訊息如有異動,請以最新公告為準。
※【自由時報】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在成立於1980年的自由時報,發行量與閱報率持續居全國第一,受到廣大讀者肯定。自由時報是一份最尊重台灣人意願,並追求新聞真相的報紙,不阿諛、不偏袒、不渲染,自由時報只對歷史負責,發揮「第四權」的監督精神。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求職不只看薪資與職稱,職場氛圍與辦公環境同樣重要。近日社群平台「Threads」掀起一波面試避雷勸世潮,不少網友紛紛列出心中一看就想逃的公司徵兆,貼文一出引爆熱議與共鳴。
心理健康已是國際上備受關注的國安等級問題,但台灣心理健康聯盟指出,青壯年自殺、高齡照顧議題、衛生所人力不足、社區心理健康資源不足是我國心理健康的4大警訊,政府應立即啟動,以預防促進及社區為基礎的心理健
〔中央社〕「路怒症」並非醫學正式定義的疾病,卻於生活常見。醫師提醒,情緒上來難以冷靜時,轉移注意力方法包括回想心情好的一面、深呼吸等,讓內生性煞車系統活躍,有助情緒緩和。
每逢星期一早晨,許多人都會感受到焦慮、疲倦甚至憂鬱的情緒,這種現象被稱為「週一症候群」。醫學研究指出,這一狀況與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濃度的升高密切相關。當人們從週末的極度放鬆進入為期
高薪又能在家工作的職業,是許多求職者的夢幻選項。美國媒體《FinanceBuzz》列出了10個待遇優渥的遠端工作,時薪均為65美元(約新台幣1941元)或以上。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職場中看到同事忙得不可開交,是否該伸出援手?網友發文說,自己工作輕鬆,反觀隔壁同事每天事情都做不完,讓他好奇是否該出手相助?引發網友熱議,不少人直言,「幫了就變自己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