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徵才/登入
回首頁回首頁
首頁 > 好文上架 > 職場新知

面對自己不熟的領域 請尊重並相信專業

  • 2017-7-31
  • 文/陳夏民
  • 圖/Marcin Wichary
圖片來源:<a href="https://www.flickr.com/photos/mwicha

圖片來源:Marcin Wichary,CC Licensed

專業其實抽象,看不見摸不著,但沒有自知之明的人(或許可以稱作「奧客」)動輒忽略專業需要養成,總指著他人鼻子大罵恐龍XX,說「我自己動手都做得比較好」。

每次有公開活動,總會遇到有人提問:「你開出版社,為什麼自己的書反而都給其他出版社出,賣得都還比你家的書還要好?」

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作者看待自身作品,多半有盲點。

一本書的問世 是集體創作

以我抒情散文集《那些乘客教我的事》為例,其實一開始我想要把那本書做成色彩繽紛的旅遊指南,但在出版社編輯開始閱讀審稿之後,變成了後來「把顏色留在內裡」的安靜(悶騷)模樣。成書當時,我細究整體裝幀與文案,才讀出編輯的心意,覺得這樣的安排,的確比我自身的想像來得完整、可靠。

在出版圈,的確有許多出版人在自家編輯、出版著作,銷售成績也很好的例子。但對像我這樣經驗不夠老道的創作者來說,學會放手,讓專業的編輯、出版社來處理我的作品,絕對是比較好的方式。

我很幸運,同時身為編輯、作者、與出版經營者,在多次身分轉移之間,有機會徹底領悟這個道理:一本書以怎樣的面目問世,其實都是集體創作,不全然都是作者之功。

產業「服務業化」後 專業受侵蝕

做為一名編輯,也就是一個作品最初的認真讀者,如果無法面對自身專業,反而低聲下氣地與作者討論,任何時刻都以「老師老師」尊稱對方,矮了他人一截,無法與作者針對作品溝通討論,那麼你也不過就是出書環節當中的代工廠──負責把其他流程兜在一起,無法打造書的真正價值,自然很難擁有專業品牌。而做為一個出版人,如果你不能誠實面對一本書的商業價值,反而因為與一本書的關係太親近而綁手綁腳,那麼也只會造成更多銷售上的失誤。

其實,踏入出版圈約莫九年,從他人身上聽聞的出版悲劇,十之八九都是作者不願意放手──他們起初都說一切由編輯專業人士安排,等到案子啟動了,便每每推翻團隊(設計、編輯、行銷)的提案,或是每次都有新的想法想要加入,於是案子永遠無法進入下一個步驟,無限迴圈重來,彼此都痛苦。幸運的,是出版計畫告吹,不幸運的,則是彼此都視那一本書為汙點,看了只有怨,不願再提。

幸好,我不曾遇過這樣的情形。但糟蹋專業的狀況,並未在社會中缺席。

在課堂實施性平教育,卻被保守團體汙衊其課程內容,甚至胡亂投訴的港和國小劉育豪老師,以及許多在醫院急診室被病患家屬痛毆的醫護人員,或許都是上述現象的受害者。很難想像,教育及醫療現場的專業自主權,都在本身產業「服務業化」之後,受到了侵蝕。

面對不熟領域的工作 請尊重並相信專業

專業其實抽象,看不見摸不著,但沒有自知之明的人(或許可以稱作「奧客」)動輒忽略專業需要養成,總指著他人鼻子大罵恐龍XX,說「我自己動手都做得比較好」。無限放大自身消費者的價值意識,下場便是逼得專業人士走入地獄,更不用說,夾在中間那最可憐的人(學生或病患)了。

聽聞諸多悲劇,無論是出版圈的或是社會事件的,我後來打定主意,只要有人不尊重我的專業,我一定立刻退出。與其最後陷入痛苦迴圈,失去一個朋友,不如一開始便快刀斬亂麻,省得之後見面尷尬。保護自己的尊嚴,使其不被輕蔑對待,是每一個認真對待自身專業的人,都該做的事。當然,這樣的心情,也是對自己最溫柔的提醒──從事自己不熟領域的工作時,放手吧,讓專業的來。


※本文內容授權自《自由時報》,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更多《24小時必回覆》工作機會在這裡~
■ 晨興數位行銷_遊戲平台-電話行銷人員(台北市)
■ 可樂谷國際_國內業務人員(台北市)

自由時報

自由時報

在成立於1980年的自由時報,發行量與閱報率持續居全國第一,受到廣大讀者肯定。自由時報是一份最尊重台灣人意願,並追求新聞真相的報紙,不阿諛、不偏袒、不渲染,自由時報只對歷史負責,發揮「第四權」的監督精神。

《本專欄文章列表》

推薦文章

最新文章更多好文上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