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徵才/登入
回首頁回首頁
首頁 > 好文上架 > 職能提升

是不是針對個人?你怎麼知道?

  • 2014-9-15
  • 文/Bob Burg(鮑伯.柏格)
圖片來源:[Klaus Vedfelt]/Getty Images

圖片來源:[Klaus Vedfelt]/Getty Images

正要走出大樓的你和一個正要走進這棟大樓的人面對面遇上了,在目光相對的同時,你幫他把門拉開,微笑著對他說聲哈囉。什麼事都沒發生?還是你聽到了一聲輕微的「哼」?如果那是個「哼」,那麼這是一個會意的「哼」,還是一個「少來煩我」的「哼」?你在納悶,如果這是一個「少來煩我」的「哼」,他憑什麼這樣對我?我對他做了什麼事,讓他對我如此無禮?


你玩過這樣的遊戲嗎?這並不是個有趣的遊戲對吧?你把一個極有可能不是針對你的事,當成是針對你,而且他沒有和你打招呼,有很多種可能的原因。

他有可能正在深思家裡的難題。

他有可能剛從醫院出來,腦中正想著他剛才探訪的生病友人。

他有可能正因為即將失去抵押品的贖回權而陷入選擇的苦思。

他正因為開會遲到而絞盡腦汁想著要怎麼跟客戶解釋。

他是那種不會跟陌生人打招呼的人。

(換句話說,他跟你在截然不同的信念體系之下運作。)

不管你是否覺得他仍然應該要回應你(當然,這是根據你的,而不是他的信念體 系),現在你知道他的沒回應,其實跟你一點關係都沒有,而是跟他自己相關,這完全不是針對個人。

你是否曾經誤判某人的意圖,事後才發現你錯了?我想肯定是有。

別人是否曾經這樣對待過你?我有過這樣的經驗。

這一切都與信念體系有關。

你想要成為一個非常成功的大影響家嗎?請從優判斷,給他們合理的懷疑。我並不是要你天真,我的意思是,當你橫豎都不知道,而且可能真的確實不知道時,那麼以人性本善的想法去判斷對方會好一些。

如果你沒有任何認識對方的理由,那麼最起碼你自己會感到好一些。如果你面對的是你認識的人,而且還得一起共事,那麼這個練習可以幫助你建立一個正面而非負面的框架。

以人性本善的觀點來判斷別人,對每個人都好,而且更合理。

說起來簡單,但把事情想成針對個人的這個問題,對很多人而言都是非常頭痛的一件事。它困擾了我很長的一段時間,所以我特別同情那些為此受苦的人。

有個部落格的讀者問我:「鮑伯,有人想要傷害你的感情,或純粹只是你自己會錯意,該如何分辨呢?」

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這輩子都曾經遇過這樣的問題,而且根據情況的不同,有些狀況可能還會使我們變得衰弱。身為人類,我們當然不希望感覺到有任何人,不管是陌生人還是親暱的朋友或家人,會刻意地想要傷害我們。

不過,以這位讀者的問題來看,我不確定這是否存在著一個正確的答案。

很多我們誤以為是針對個人的事,其實都不盡然,反而是我們將自己的信念體系轉嫁到別人的身上去了。換句話說,因為我們是用某個思考方式,我們就會假設他們也是這樣子(例如,他們說這個,其實就是在指那個),而這通常都是錯的。

梅桂爾.魯伊茲(Don Miguel Ruiz) 在他的經典書《讓心自由》(The Four Agreements)中,對這種現象的解釋相當精彩。他的四項「協定」中,有其中兩項是:「不要自作假設」以及「不把事情個人化」,而我們都在持續地做這二件事。

你可以問問自己幾個問題,利用邏輯分析,的確將會有助於你更清楚地確認別人的意圖。但即便如此,還是要小心,不要假設對方的邏輯、信念、認同和你的一樣。把問題框架在「我的訊息」裡。

假設你想要確認同事、朋友或家人某句話的背後意圖,要怎麼樣做才能確定那是不是針對個人?要問他們技巧性的問題,可能的話,用「我的訊息」。

舉例來說,與其說:「你剛剛說的那些讓我感覺很差,你傷到我的感覺了,你是在對我做人身攻擊嗎?」這樣的說法其實是將負擔加在對方身上,你可以說:「剛剛的那些話中有一部分讓我很受傷,坦白說,我覺得這是針對我個人,若你不介意的話,我想要確認清楚。」

很多年前當我處於盛怒中,常常會把事情想成是針對我個人的,現在回想起來,其實大部分都不具有針對性。我浪費了這麼多的時間、耗費了這麼多的精力,讓這些事情左右我的生活,實在是非常的沒必要。

所以,是真的有人想要傷害你的感情嗎?或者只是你錯誤解讀了他們的話?

當然,我不會知道,但很有可能是根本沒有這回事。畢竟,大多數人連想自己的事都來不及了,誰還會傷腦筋來想要怎麼傷害你呢?

而且,說不定這樣想也不賴。

※本文由《三采文化》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這樣說話,敵人也能變盟友

這樣說話,敵人也能變盟友

在這是個人人都有意見,立場經常相左的世界,要讓自己的想法實現,真正高明的人不是去「控制」別人,而是發揮「影響力」讓別人心悅誠服順從你。掌握五個關鍵訣竅,就可以在任何場合都贏得人心,呼風喚雨。

《本專欄文章列表》

最新文章更多好文上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