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徵才/登入
回首頁回首頁
首頁 > 好文上架 > 職能提升

把握職涯3個10年全盛黃金期

  • 2014-6-26
  • 文/張志誠
圖片來源:[clock]/Getty Images

圖片來源:[clock]/Getty Images

過去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套用到現代來看,指的是職涯的第一個十年,以我們前面第一章說過的、在「而立」往後推的現在,到三十五歲時,你就應該要能達到「職業確立」、「經濟獨立」、「生活自立」三個目標,找到自己樂於從事的職業,並且在經濟上不需要再仰賴父母或家人資助,並且不論成家或單身,也確定了自己的感情與家庭歸屬。


也就是說,二十五歲至三十五歲,是用來為人生的三十年職涯打基礎的第一個十年,之後的第二和第三個十年能不能過得平順,完全要看第一個十年怎麼過。

三十而立:職涯的第一個十年

在職涯的第一個十年中,至少要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不管這個目標是「達到一定的薪資收入」、「在自己的專業上獨當一面」、「將工作與夢想(或興趣)結合」、「擁有自己的事業」或「有個美滿的家庭」,每個人越早確定越好,靜下心來想想,當人生一個全新階段的第一個十年到期時,會呈現什麼樣的圖像。

如果「達到一定的薪資收入」是你十年後的目標,就得有具體的想法,十年後的你,年薪要多少? 如果希望十年後能夠「在自己的專業上獨當一面」,那會是成為部門主管、副總以上的高階主管,還是成為接案的專業人士? 如果希望十年後「將工作與夢想(或興趣)結合」,就先確定自己的夢想或興趣是什麼? 能不能從自己的夢想或興趣看到轉化成收入的可能性? 有沒有聽過類似的個案?

想要達到「職業確立」,就要練就職場生存的基本功,並學習獨立解決問題;想要「經濟獨立」至少要做到不用依賴家人援助也能養家。也就是說,在第一個十年中,「專業能力」與「理財技能」是要同時學習的,規畫並善用自己的薪資收入,在職涯第一個十年結束時,就有可能累積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美國投資家華倫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曾說:「做你沒做過的事情叫成長;做你不願意做的事情叫改變;做你不敢做的事情叫突破。」反映到職場上就是告訴我們,上班族的經驗與智慧,幾乎都來自工作上的實做,只有實際動手做,才會知道自己的足與不足。

臺灣民調業的代表人物、臺灣指標民調總經理戴立安在剛進入職場面對第一份工作時,他的主管說「我們來做個民調系統」,部門內的老鳥不願意做上級交代的事,自然不會改變自己的工作內容,也不想做沒做過的事,更不敢做從沒做過的工作,怕自己丟臉,甚至失去原有的工作跟地位。但戴立安接下了這個新任務,從做中開始學,也不怕人笑,他日後的成就,全都源自於在社會新鮮人時願意去做沒有人做過的事,而這件工作就成為他職涯發展中很重要的信用來源,奠定他更上層樓的基礎。

一旦職場的前五年很平淡的過去,職場新鮮人已經進入半生不熟的階段,如果沒能累積足夠的工作資歷或晉升小主管,在轉換跑道時,反而不容易占缺。因此職涯前五年,工作是否有足夠的發展性,是否能幫助你達成職涯目標,願不願意承擔工作..這些都比較重要,別忘了時間是不等人的。

「時間」是處於職涯第一階段的社會新鮮人最寶貴,也最容易被揮霍的資產,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梅格.潔伊(Meg Jay)曾舉例,職涯路程就像從紐約搭機到西雅圖,如果班機先朝洛杉磯飛,等快到洛杉磯時才大轉彎往北飛,自然比班機從紐約起飛就朝西雅圖飛要來得耗時費油,這也是為何我很希望社會新鮮人能盡早確定自己的「西雅圖」,才能省下寶貴的時間、降低轉業的風險。

四十而不惑:職涯的第二個十年

三十五到四十五歲這第二個十年,是職場生涯爆發力最強的十年,不論是專業力、工作力、領導力、人際關係等都已培養足夠的實力,地基也都打穩了,應該是能夠奠定自己成為企業中堅骨幹或專業人才的「持續精進階段」。

以現代職場來解釋職涯的第二個十年,也到了孔子所說的「四十而不惑」階段,不過四十歲反而是現代人最容易感到職涯危機的階段。通常到了職涯第二個十年,只要有一定的資質與能力,都已經升上中階主管,每天忙於帶領部門同仁一起努力。但隨著越往高階職缺越少,不少人也越來越有「目前的職位會是職涯頂點」的危機感,不確定同事和下屬對自己的尊重是因為自己的能力與為人處世,還是因為自己所占據的職位,如果哪天自己失去了這個職位的光環,他們還會同樣尊重嗎?

到了四十歲,常面臨前無進路、後有追兵的危機,也開始對現有工作產生質疑,質疑自己不再對工作感到振奮,懷疑工作僅是換取溫飽。簡單地說,越晚找到職涯方向,越有可能面臨晚轉型的風險。越晚轉型,不確定的風險越高。

年紀越大,家庭開支越大,越晚轉型,你要準備的轉型期生活預備金(日常生活開支、保險費、子女學費等)也要越多,於是出現想轉型卻不敢動,不轉型又被困死的矛盾。而且第二個十年也是生涯最尷尬的階段,如果這時候還是靠投履歷找工作,不論是職務或薪資,都很難和前一份工作一樣或更高,你會對自己產生重大疑惑,懷疑自己的人生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所謂「四十而不惑」對應到現代,其實還是在於確定自己的技能,確保即使面臨劇變,也能在新的領域運用自如並持續累積專業經驗、延伸人際觸角、放大工作格局。可能的話,也要從部屬中培養接班人,否則即使有機會更上層樓,主管卻可能顧慮你升職後部門無人領導,讓你失去晉升機會。

五十而知天命:職涯的第三個十年

所謂「五十而知天命」,剛好是現代上班族平均三十年的職涯壽命中最後的十年。上班族到了第三個十年,職場發展只有二個發展方向:

1.個人職涯的登峰十年,所有的專業、經驗都在這最後十年開花結果,逐步攀上職場金字塔高峰、被挖角到其他單位擔任高端管理職或自行創業,並開始為退休生涯做好準備。

2.個人職涯的高原十年,所有的專業、經驗逐漸被後輩取代,外在環境開始不利於己,逐漸失去尋求第二春的機會,公司開始想辦法要你離職,需要另外尋找能發揮專業能力的工作機會,另外也可能走向創業。

以科學園區的工程師為例,通常一線工程師的職業壽命過了三十五歲後開始走下坡,體力開始無法負荷日夜輪班與長時間的工作量,過了四十歲後如果還無法更上層樓,周邊會開始出現比自己年輕的主管,危機感會越來越重。

到了四十五至五十歲之間,除非提早規畫新方向並及早準備,否則最後十年的職涯發展上升路徑與速度已大致底定,不太可能有巨大改變。所謂「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歲,職涯發展基本上已經定型,不太可能從內勤行政或財務突然轉成外勤業務,你的收入也同樣定格,不太可能有大幅改變(特別是大幅調薪),因此從職涯的最後一個十年,大致能預測到包括退休後的生涯旅程。

※本文由《時報文化》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用工作找到好薪水

用工作找到好薪水

在張志誠著,找對工作,才能招來高薪!在這職涯的黃金前5年打開視野、摸熟產業、建立專業,降低被取代性。在往後人生的 25 年職涯中,他將能用成熟的工作態度與無可取代的專業價值,自然吸引高薪與機會。

《本專欄文章列表》

最新文章更多好文上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