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徵才/登入
回首頁回首頁
首頁 > 好文上架 > 職場新知

隨時做好應付突發狀況的準備

  • 2014-9-22
  • 文/布萊德.蘭穆
圖片來源:[Thomas Barwick]/Getty Images

圖片來源:[Thomas Barwick]/Getty Images

要是你的親人怒沖沖地離開家庭會議呢?的確,你的親人可能勃然大怒、奪門而出、堅稱他不需要幫忙、整個人憤恨不平、指控你背叛、或根本就不出席。你的親人可能會斷然拒絕採取任何行動,暴跳如雷,但他們終究會耗盡氣力,安靜下來。


當受邀參加充滿關愛與支持的家庭會議,人的怒火不會一直燃燒下去。有些人會逃跑,但他們最終也會因體力透支而慢了下來,然後在你尚未察覺前,就走了回來。接下來他們就會坐下與你促膝長談,淚流滿面,並與你配合,而不是反抗你。

我與你分享的這四個改變步驟做起來並不容易,但它們很簡單。如果你完全遵照這四個步驟進行,在多數情況下都能輕鬆達成目標。

我還記得年輕時第一次心碎的感覺,我被人拋棄,痛苦萬分,那種心裂成碎片的感覺讓我覺得痛楚將永遠不會消失。事實上心碎了會再癒合,你覺得好似「永遠」的那一刻終會過去。

不管當下的感覺如何,記住情緒會平復,人生氣久了也是會累的,你的親人也逃不了一輩子。幫你自己做好心理建設,才能在應付這些狀況之時,還能懷抱著正面改變會出現的希望。

我清楚記得幾年前一位與我合作的母親,譚美,她一再問我如果她兒子齊普臨陣脫逃要怎麼辦,我鼓勵她要有信心,向她說明在我所主持過上百場家庭會議中,還未碰到有人逃之夭夭的。

不過凡事都有第一次,果不其然,齊普掉頭拔腿就跑。

齊普的父親蒙提邀請他來參加會議,之後,齊普打電話跟我說:「你為什麼要這樣對我?這不是有點小題大作嗎?這是私人的家庭會議,請你別多管閒事!」

讓我稍微說明一下整個來龍去脈:齊普是個二十歲的好孩子,他是獨生子。根據他家人的說法,他打從娘胎出生後就絕頂聰明,二年級就跳級讀書,然後五年級又再跳級一次。

譚美與蒙提在愛荷華州達芬波特當地一家工廠的工會上班,他們的家庭生活很幸福美滿,沒有籠罩在成癮症或任何紛擾的陰影下。齊普因在校成績優異,獲得全額獎學金補助,正在大學就讀。

前兩年的大學生活都平靜無波,在升大三之前,齊普的主修科目從數學改成生物學,他的志願是成為獸醫,他熱愛動物。突然毫無預警地,以前都會準時回家吃晚飯的齊普開始不出席家庭晚餐。

家人收到了他蹺課的通知,他們感到迷惑不解。結果原來是齊普在學校有了吸毒初體驗,而且很快就上癮了,他沒有向毒品說不,反而是投入毒品的懷抱。不到一個月,他學會了將口服藥丸磨碎,改以鼻子吸食。

齊普的確有來參加我們的家庭會議,不過在他母親開始發表目擊報告後,他就奪門而出了。我幫助安撫他母親想追出去的衝動。他沒因此就人間蒸發,而是開車上了公路。不過我們仍繼續我們的會議,訴說彼此共同的感受,在改變宣言上達成更進一步的共識,整個團體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密。

不久之後電話響了,是齊普打來的,他沒回來是因為他被逮捕了。他因為超速而被警察攔下,警察在他的車內地板上看到吸毒工具,所以他被關進了牢裡。我們分乘幾輛車前往拘留所,要求與逮捕他的警察談話,要向他解釋我們剛才正在開家庭會議,討論齊普的藥物濫用問題,但他怒氣沖天地跑掉了,我們告訴那名警察,當時我們已準備安排他接受九十天的住院治療。

最後齊普被釋放了,由我負責看管,而這場家庭會議也被記錄在筆錄裡,最後也成瞭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法官判齊普緩刑,前提是他必須完成治療,而且他若能兩年不惹是生非,就保證消除他的前科紀錄。

儘管不是每個家庭最後都得進牢裡去救人,但有些人還是免不了要走上這一遭......或者是最後得上醫院。重點是你不能在你的親人反抗不從時就離開或解散家庭會議,遇到這樣的狀況大家仍團結一心,是要讓你的親人知道你們是認真的,說到就會做到,這個訊息本身就是一股正面的推動力。

你的親人會因各種不同的原因而離席,但真相是:他們離開並不代表你失敗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門關上了,一定會再開啟的!

要是你的親人說不呢?

我和家屬合作時,「不」這個字通常是親人的開場白。我們絕對不接受人家說不,而你也不該接受。「不」不過是個字眼,並不蘊含力量,不的背後代表的是亟想說出口的「好」。

因應拒絕的策略

當我們深愛的,一個我們想要幫助的人,脫口說出不時,聽在耳裡像是一輩子的拒絕,但其實不然,那不過是一時的回答,並不代表你沒戲唱了,而且大多時候那會是通往「好」的橋梁。

關鍵就在於:即使遭到拒絕,也要繼續往前邁進,不管有沒有達成協議,我們仍要持續進行改變大業。我目前正在與一個家庭合作,四天前,我們送他們的兒子布萊恩去治療鴉片劑成癮症。

布萊恩也販毒,在家庭會議中,他從袋子裡掏出四萬兩千美元現金為例說明,告訴我們毒品不是個問題,而是答案!他賺進大把大把的鈔票,過著奢華無度的生活。當二十歲的布萊恩見到錢被父親沒收後,同意去接受治療,但三天後就違反醫師建議,離開了。

在這條幫助親人改變的旅程中,有許多時候即使面臨「不」這個難關,我們仍要不斷前進。假如你的親人拒絕參加會議、接受治療或輔導、或其他的解決方案,有幾個因應策略可供你使用,你與你的改變圈事先就要做好萬全準備,以防萬一。

策略1:退而求其次。假設在會議上,你要求親人參加三十天的戒癮住院治療,他卻說:「我會做任何你要求的事,但除了那個條件之外。」你仍要繼續勸服他同意,不過如果經過了兩次家庭會議的努力後,仍是毫無進展的話,那就考慮採取妥協方式。

在他拒絕後,降低要求,提出有相同助力的替代方案。譬如說,你可以提議:「那好,我要帶你去參加十二步驟的聚會,我們何不從這一點做起?那邊離這裡只有五條街遠,你會樂意前往嗎?「或是」那好,不要參加六個月的療程,那我們從九十天的開始做起好嗎?」

大多時候,他會將你第二個提議視為一種讓步,會願意自己也退一步來配合你─同意去參加十二步驟聚會或更小的要求。退讓與妥協通常是你在家庭會議上會遭遇的第一個關卡。不要太早就屈服,因為對方通常要經過一番掙扎才會答應接受協助,畢竟你的目的是要以具體的方法來鼓勵你親人展開改變。

協商可能成功,也可能破局,所以在討價還價前,先試圖改變他拒絕的心意,使他接受所有的條件。而且只要付出你的愛與關懷,通常在你非不得已談判前,對方就會點頭答應了。這是一個很簡單的人類行為原理:互惠的原則,這個規範使人覺得有義務要以同量的東西來回報所得,也就是我們對於施惠於己的人會產生感激之心,即使是做出讓步也會讓人有此感受。

再者,提議與他一起去參加聚會也很有說服力,知道你會在一旁支持可能讓他更樂意接受。通常他會瞭解到你是出於關心才這樣做,因此就會聽從你的勸告。

另一種拒絕的形式是如果她說:「我可以自己解決。」那就回答她:「我們不認為那樣行得通,不過我們先試你的方法三十天看看。」當然,在三十天的期限過了後,她若未去尋求協助,你就再與她開一次會議,要求她去接受治療。

策略2:採緩兵之計。暫停會議,訂好二次開會的時間,讓大家有機會平靜下來,彼此聊一聊,然後再回來開會。冷靜地重申改變的議題,重述令你擔憂的行為,再次表明你希望你的親人尋求協助。要簡單明瞭,只要說出你的重點與觀察到的行為就好。

策略3:再接再厲。安排另一場家庭會議,邀請你的親人參加。說出修訂過後的改變宣言,邀請更多人加入改變圈。家庭會議沒有成敗之分,每次你們聚在一起,就是種下了一顆種子。你的親人下次回來也許會承認說:「你們說的都是對的,我準備好去嘗試了。」

拒絕最終會變成同意

去年夏天我與德州的一個家庭合作,他們很擔心女兒麗莎,她患有飲食失調症。他們舉辦家庭會議,要勸她去接受治療,我有數過,麗莎回絕了四十三次。下面是她的故事:

麗莎是個漂亮的金髮女孩,有一雙明亮銳利的綠眼睛,小時候有體重過胖的問題。她在食物中找到慰藉,這是她母親愛她的方式,身高一六七公分的麗莎暴肥到八十二‧五公斤,她母親會讚美她,說她吃得「很營養」。然而家人的讚美聲卻和她在學校聽見的批評聲浪大相矛盾,她被人罵是肥豬、肥婆和肥貓。

起先麗莎對自己的肥胖身材不以為意,她的人際關係卻因此不佳,不過食物能帶給她安慰。但在十三歲時,她決定不要再當個胖子,下定決心減肥。人們開始稱讚她變美了,她長得很漂亮,男生也更常注意到她。麗莎繼續減重和運動,漸漸地,她進食的習慣變得不尋常起來。

她會在媽媽沒注意到時,將食物藏到餐巾裡,她會將食物先放進嘴巴裡,然後有機會時再將它吐進餐巾裡。每餐飯後,她就會跑去催吐。最後麗莎對食物產生了作嘔反應,只要一看到有人在煮飯就會讓麗莎噁心想吐。到了十八歲時,她的飲食失調症演變到危險的程度。

過去六年來,她的體重一直上下震盪擺動:從四十一‧七增到五十一公斤,從五十四‧四減到三十九公斤,從六十瘦到三十七‧六公斤。她在二十出頭就結了婚,也生了一個小女孩。麗莎的體重來到四十一公斤,她很驕傲自己變胖了,但她仍是骨瘦如柴。麗莎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完美,跑去動隆乳手術。她的雙峰雄偉,但身體其他部位仍是瘦骨嶙峋。

就如你想像的,她失調的飲食習慣不僅危害了她的身體健康,也影響了她的家人,他們再三勸她去尋求協助,但她每一次都拒絕。她的家人沒有放棄,一再重申他們的憂慮:要是你有什麼三長兩短,你的女兒該怎麼辦?你的女兒需要你。

最後,經過五次家庭會議後,那段改變宣言打醒了麗莎,她舉起白旗投降,答應了妥協的條件:在飲食失調診所接受七天的密集治療。後來短期的治療延長為四十二天的完整療程,她終於開始對抗自己的疾病,最後也戰勝了。她家人出於關愛的堅持產生了神奇的功效。

這種情況下你絕對不能接受拒絕

如果這個人會造成自己或別人的危險,你就不應該接受不的答案。然而根據法律規定,未取得當事人的同意,你不能強行拖著一名成年人去醫院或治療中心,也不能將他們關進精神療養院。如果你的親人不想接受幫助,卻又是亟需立即治療的人,另一個合法的做法是打電話報警,要求警方過去進行福利檢查(welfare check),判斷親人是否要住院接受七十二小時的觀察。

各州法律的規定有所不同,但在大多州,如果證實他們可能傷害自己或他人,在違反個人意願的情況下,一個人被扣留在醫院的時間也不得超過七十二小時。通常一個人必須有下列三種其中一種狀況才會被安排接受七十二小時的扣留:

◆◆◆危害自身的安全(譬如有自殺或自殘的危險,或此行為已導致可能危害健康的嚴重問題)

◆◆◆危害他人的安全(譬如威脅說要傷害他人、酒醉駕車、涉及犯罪活動、疏忽或虐待孩童)

◆◆◆重度殘障(自己無法提供食物、衣服或住宿等個人基本需求)病人遭扣留期間,醫院須進行病情評估,要將其醫療、心理、教育、社交、財務與法律問題列入審查。七十二小時結束後,病人可能會被釋放,自願接受住院治療,或者繼續被扣留,進行加護治療。(這項規定也依各州法律而有所差異。)

如果負責的專業人員相信病人不需要進一步評估或治療,醫院無須將病人扣留滿七十二小時。通常遭到扣留的人很快在住院後就因為專業醫療人員解除扣留而被釋放。這些法律途徑只能用來當作最後的手段。

我最近做了一次介入輔導,對象是一位酒精成癮者,她並未出席家庭會議。我們去到她家,發現她已喝到酒精中毒,程度嚴重到需要立刻住院治療,但是她不願意開門讓我們進去。我們知道她已對自己造成危險,於是打電話給當地警方,要求他們過來進行福利檢查。

警消人員到達後,將前門拆下後進入屋內,他們測量她血液中的酒精濃度,結果是○‧三九,最後她被救護車送往醫院。要是我們沒有插手,她就可能小命不保。在醫院時,她告訴家人她想要住院接受戒酒治療。就此個案而言,福利檢查搭起了一座橋樑,讓抗拒的人通往接受協助的一端。無庸置疑地,家人展開的改變最後救了她一命。

槓桿制衡策略:B計畫

別因為事情未能如你所願進展就放棄,採取B計畫,我稱此為槓桿制衡策略,明訂出你要幫助的人置之不理的反應會遭遇到什麼後果。的確,這種作法有點強硬,但可能是很有效的激勵方法。

動之以情或說之以理都失敗後,誘之以利可能會是很管用的方法,用房子、食物、衣服來當作誘因。換句話說,B計畫就是利用後果來誘脅這個人去嘗試改變。儘管我堅決相信我們只要施加必要的壓力就好,但有時威脅利誘能幫助我們軟化拒絕幫助的人。

宣布說:「銀行關門了,從今開始我們要將金錢、其他資源、以及其精力投注在復原及改變上,不要浪費在危機處理上面。」這會是強而有力的宣示,但前提是大家要有堅持立場的共識。

B計畫就是要堅定但溫和地列出不服從的後果來,例如:除非你報名參加信用諮詢輔導,否則我們將無法繼續提供你金錢資助。我們會幫助你,但不會助紂為虐。在你同意接受治療前,你將會被斷絕與孩子(或孫子)的聯繫。我們有權利將小孩帶離做出毀滅性行為的人。

當我們擔憂你的人身安全時,我們會報警處理。在你能控制你的憤怒情緒之前,你必須搬出去。我們只好被迫關閉你的帳戶。我不會再掩護你。我只好被迫拿走你的駕照。你不能再開家裡的車。你若繼續抗拒改變,就會丟掉你的工作。拒絕接受治療就意味著我們必須分居(或離婚)。

明文規定出不從的後果通常更能推他一把,使其遵照計畫。不過要小心,除非你打算徹底實行,否則千萬別拿後果來威逼利誘,通常這是最後非不得已的手段。我所主持過的介入輔導當中,只有三成的人直接告知輔導對象不遵從的下場。你若使用我所教導的改變計畫,通常就不需要用到這種談判的籌碼。使出最後撒手鐧的結果會如何很難預料,只有在迫不得已時才用它。

改變將會發生,失敗後,你想再發動幾次革命都可以。在你努力找出其他說服你親人的方法之時,進展若順利要歡欣鼓舞,但千萬別一碰到釘子就洩了氣。下一句話、下一個黎明、下一次互動將是另一個促使改變的機會,而且改變必定會展開!

步驟二關鍵要點

1.邀請要輔導的親人參加家庭會議。

2.在熟悉的環境聚會,感謝每個人出席。

3.所有與會者逐一發表目擊報告,說出衷心的感受。

4.提出改變方案,要求你的親人接受,不得異議或拖延。

5.在你的親人同意接受改變方案後,請大家簽署改變同意書。

6.做好應付突發狀況的準備。

※本文內容授權自《財經傳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這樣做 你可以改變一切

這樣做 你可以改變一切

在別說人不可能改變!採取本書中的計畫,不管你處於何種困境,無論你有多麼力不從心,千萬別灰心喪志,本書會賜給你展開行動的信心,幫助親人徹底改變、活出美好!「用蜂蜜誘捕蒼蠅,比用醋來得簡單」以真愛作為激勵來源,改變就會開始!

《本專欄文章列表》

推薦文章

最新文章更多好文上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