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每個人只關注自己時,這便是孤寂世代的來臨。
就算身邊有人,也對我們失去意義,既不想了解,也不想連結,每個人所謂的世界,就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而已。這樣的世界,只是成了一座座不相干的孤島,雖然是群體生物,也不再感受到和群體的關連和相處的價値。
沒有人可以一直是強者有沒有人一生可以自始至終都維持這麼高功能的能力?有沒有人可以保證自己一生都不會遭遇疾病、退化或是意外失落?我們眞的可以單單依靠自己,就能維持和擁有生命需要的生活品質?
即使不是進入婚姻或是擁有親密關係,人都不可能只單靠自己一個人活著。我們每一天的生活都仰賴社會的運作和分工,透過每個人的職位或身分,我們都在擔任不同的社會角色和功能。所以,沒有人會不需要社會。社會的存在意義,比我們所認知的還具有更大的功能和意義。
最大的意義,就如阿德勒認為,人與大自然相較,和其他動物相比,處於相對的弱勢,人類必須能夠合作共處才能生存。身為人都要準備好面對與人共處,積極地投入社會,並能貢獻己力,以延續人類的生命。
因此,我們的相互依靠和扶持,並不只是為了某個個人的生存利益而已,以更大的局面來說,如此才能讓人類的生命得以延續。不論是發展醫療和公共事務,或是管理眾人之事的政治和法律,都是為了提升群體擁有更好生活的目標。
即使不是用建立婚姻或家庭的形式,共同合作提供生存的保障,人仍然需要社群來相互貢獻、相互支持,以幫忙彌補彼此的不足和短處。而最大的需求,莫過於身為人都有脆弱之處,我們會受傷、生病,也會遇到危險和各種患難。沒有人可以一直以強者姿態,杜絕經驗個人的脆弱和渺小,即使許多人常以「要堅強」做為自己的武裝和保護色,但眞實的人性及生命本質,都不可能眞正阻隔掉經驗生命的不足和自卑。
若不是因為脆弱眞實存在著,人們好害怕受傷受挫,又何須不斷地追求優越和堅強呢?這些強調和執著,不就是因為太害怕經驗到內心的脆弱和懼怕嗎?
面對脆弱,最好的方式是承認脆弱;承認這是人類的本質之一。生命眞的不是用鐵打造的,也不是不鏽鋼,人的身體是血肉之軀,骨頭關節也會碎裂。至於大腦,主管我們的情緒和理智,還有行動反應的重要系統,更可能因為一個外力重擊或重摔,就失去功能,導致喪生。
面對脆弱,承認脆弱我們不脆弱嗎?任何有機體的生命都是脆弱的。看似簡單的呼吸和飮食睡覺,只要有一個差錯、一個看不見的病毒或細菌,就足以讓我們突然之間生命終止。
正因為我們內心淸楚明白,人的存在是脆弱的,生命也存在一些無法控制的意外,所以人們才會對「安全感」有近乎神經質的執著和防範。任何可能引發不安全感的人事物,任何有違於我們本來習慣的改變,都會讓我們神經緊繃,好似遇見大地震般的驚慌失措。
這就是人的脆弱本質,即使不斷自我要求,甚至苛責,我們也不可能完全成為一個堅強到絕不恐懼、害怕、無助和不安的人。
在臨床上,大部分生重病,一下子從所謂的強人倒下的人,都是透過不停地壓抑及忽視自己來為生存戰鬥。那些在別人眼中被視為強者的人,我卻常常看見他們眼中的落寞和孤寂。或許他們不會輕易坦承在人際關係中,他們感受到的疏離和孤單有多麼令他們悲傷和痛苦,但每當我有機會碰觸和聆聽他們的心聲時,我可以聽見那些要自己以強悍和優越來證明自己是夠好、有價値的人,心中渴望的,其實都是能得到一份溫柔和一份珍愛。
或許因為他們不停地追求優越和堅強,然後以這種生存姿態也要求及期待身邊的人,希望他們的生命也可以得到優越和堅強,以此來做為他對別人付出的用心。但這樣的做法卻適得其反,反而讓關係處在一份窒息的壓迫感中,好似必須努力再努力,才能證明自己値得存在;因為這樣的關係太強迫也太控制,缺少對人的關懷和理解,以至於後來這些關係總是漸行漸遠。
人不願意經驗自己的脆弱,也不想體察生命的脆弱本質,常是源自於早年的自卑和羞恥感,烙印在自己身上,於是以瑕疵和有汙穢的眼光看自己,再以不停地苛責及批判對待自己,來補償自己不夠好的羞愧及罪惡感。這樣的人心理會走向極端,以偏激的態度和方式對待自己,當然也會以此價値觀和生存信念評價別人和對待關係。
這其實也是一種想要把自己去人性的做法,想抹去人性的脆弱面,拒絕我們需要他人的幫助或關懷,以為只要我們走到強大、堅不可摧的狀態,就沒有什麼遭遇和經歷,會讓我們難過和受傷了。
這是童年不幸遭遇和情感受創經驗下,所形塑的既失眞又扭曲的想像,以這種想像來迴避眞實的人性體認。
活在想像中的人,都必孤寂。無法如實地安穩自己、承接自己,下意識地遠離和迴避自己。也不活在當下,而把自己懸在虛幻的半空中,以武裝和流於表面化的呈現,來讓別人看不見他內在的眞實。
若一個人是這樣,騙自己久了,就會以為是眞的,以為自己眞的就是那樣的面貌。當然,不論是自己或別人,也都再也看不見那具有人性和溫度的面貌,究竟在哪裡?
※本文內容授權自 《【療癒孤寂:30堂課學會接住自己,建立內在安全感,成為能與他人連結的完整自我 】書籍 / 天下雜誌出版》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在我們不需要完美,這世界也不需要完美。 因為不完美,我們才需要依靠彼此,連結彼此。 傷痛療癒心理專家蘇絢慧, 帶你重建內在安全感,修復情感連結, 找回自尊與自我存在的價值,成為最有力量的完整自我。
個人生活面向的第三個部分,是你的熱情。什麼讓你覺得自己敞徉在生命之河裡,並隨著熱情與活力發光發熱?如果你不確定,或者很久沒問過自己這個問題,現在正是反思內在、重新找回熱情的最好時刻。一但你的熱情回來了
現在為你介紹大家都需要了解的壓力原理。當壓力產生負面效應,通常並不是壓力本身直接造成問題,而是因為它中斷了本來的自我照顧,這是一種間接效應。我們用流程表檢驗這個模式。
要為自己的人生立下最崇高、最宏偉的願景,因為你將成為自己所相信的樣子。 —歐普拉.溫芙蕾(Oprah Winfrey)
我有個剛認識不久的新朋友,有段時間,他非常喜歡閱讀那種帶點「傻白甜」氣質的網路小說。他的朋友總是打擊他,網路小說是如何透過流水線的寫作模式被炮製出來。他聽後,總是笑笑,既不反駁也不改變,想看的時候還是
孤寂的人無法處理人際關係中的「不相容」,他們會選擇逃避或抗拒,因為他們不想面對衝突。但其實保持與他人的疏離,是他們對人際連結渴望的一種保護色。
B在公司人數未滿30人的中小企業A公司工作好幾年,一直覺得老闆人雖然很好,但公司總是還有一些可以改善的地方。B也常與同事聊天,大家都覺得如果有能讓員工發表意見,並和老闆溝通討論的機會,應該可以讓工作氣
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為什麼在這年代,「記者」這份工作如此吃力不討好呢?媒體為了工作上的需要,必須將研究結果重新改寫成一篇更好的故事,這些詮釋根本沒有寫出正確的研究結果,且這種聳動的標題在研究之中也
雇主依據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3條[1],有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的義務,只要知道有職場性騷擾發生,應該做出立即有效的糾正及補救措施。
因為許多公司企業會遵照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公布的行事曆來安排上班日和放假日,每逢年末或隔年初,許多人便會開始關注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每一年度的「政府行政機關辦公日曆表[1]」,依下一年度的連假安排個人的連
A小姐在位於台北的B公司擔任會計課長之職務長達5年期間,去年喜獲麟兒,由於近來托育中心與保母施虐的相關新聞頻傳,因此A小姐與家人商量後,決定自己在家帶小孩,便向公司申請育嬰留職停薪6個月,並預計於今年
工資的認定是勞動基準法上的重要問題,舉凡退休金、資遣費、職業災害補償,都是以平均工資作為計算基準。雇主時常巧立給付名目並主張該給付並非工資,以減輕自身給付責任,以下分述幾種常見的給付名目是否屬於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