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是郝龍斌剪指甲的郝;慧,是宋慧喬愛團購的慧;川,是川普愛生氣的川。」網路作家郝慧川,自我介紹非常無厘頭,下一句是「郝慧川是我的筆名,我本姓徐。」將幽默釋放於日常,總能在兩秒後讓人「噗哧」一笑。
如果要在一個商業模式被網路翻轉的產業探索生涯,馬列特的方法確實奏效。不過這場變革的特性在於,它會導致某些類型的工作和技能徹底過時。當服裝業逐漸變成軟體業,馬列特有能力調整工作方式去適應,但萬一軟體也能熟練地設計襯衫、西裝外套和套裝,馬列特的做法顯然不會有太大用處。當電腦日漸變得更有智慧、機器人更為靈巧,如果你希望在這個時代建立長久且成功的生涯,該怎麼做?
很多人會奇怪:為什麼我們還沒有想清楚未來一個月、一年要做什麼,就要去想未 來三十年的事情?且聽我慢慢道來。
過去流行的生涯階梯概念,雖然是非常簡單的想法,但早已過時。你從學校畢業後,選擇特定的領域,從資淺的職務開始做起。然後逐漸累積經驗,開始有能力勝任更複雜的專案,於是有機會更上一層樓,擁有更令人稱羨的頭銜、更高的薪資。幾年之後,你再度重複同樣的流程。如果你能安份守己,愈來愈擅長做某件事,必定會有大好前程等著你,最後以溫馨感人的退休儀式以及豐厚的退休金告別職場。這種生涯發展路徑最適合組織層級穩定的線性組織。
受到新冠病毒衝擊,帶領我們快速進入無移動、無需求、無雇用的三無世代連帶影響我們的工作型態與環境。企業經營紛紛調整為減法原則,工作者與企業的關係也將從穩定雇用轉變為專案合作。這樣的變化導致產業區隔消失,專業連結成王道。
畢業前,我們都慌恐著『畢業後即失業』。所以想要在畢業前,快快找到一塊浮木來安身保命。我們不知所措的開始找實習、懺悔著以前沒有去上課、要不然就是抱怨著上了課也沒有用,最後這些知識,都與無法與現實社會做接軌。但到底為什麼我們要等到畢業前,才意識到這些危機呢?而且我們是不是太匆促找到一份工作,快快上工呢?
年輕時剛出社會,立志想完成很多事情,時常焦慮不安,迫切希望可以多學習很多東西。工作一段時間後才發現,學會慢下來要比快來得重要;我們不需要走得很快,但是慢慢走,相信我們能走得更穩健、更遠。透過此篇文章將提到那些學校沒有教事情、主管不會花時間跟你說的職場生存之道。
「想要讓自己未來有更好的收入與自由,那就必須為自己增加價值,價值來自能力,想要有更好的價值,自然必須讓能力升級。」
我的第一份遊戲業工作,是在一家中型遊戲公司,當時選擇踏入遊戲業的邏輯很簡單,我想變成一位厲害的畫畫大師,想要變厲害就必須長時間投入畫畫,那麼能投入最多時間的就是工作了,而且畫畫這件事只要持續練習,就算年紀大了依然可以繼續畫下去,當時打的算盤很簡單,我覺得畫畫這份工作應該可以讓我做一輩子。
還記得高三那年,學測即將來臨,那時的我很不愛唸書,尤其是需要背誦記憶的科目我都特別沒有耐心,當時我有個室友A,他是社會組的,地理歷史都是他的強項,有一天我就問他,能不能幫我做一個總複習,只見他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拉開一張中國地形圖攤在寢室的地板上,然後指著長江跟黃河開始講述,從文明的起源,一路說到民國,一邊講地理一邊講歷史,說著為什麼當時會發生這樣的歷史事件,是因為什麼地理條件限制…等,從頭到尾,都沒翻開書本,只用一張地圖就把三年的知識都給我講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