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徵才/登入
回首頁回首頁
首頁 > 職場新聞 > 即時新聞

新鮮人別怕疫情下找無頭路! 政府青年就業計畫最完整攻略看這裡

  • 2021-8-16
  • 文/自由時報
  • 圖/翻攝勞動部簡介
武漢肺炎疫情衝擊產業,為協助新鮮人穩定就業,政府祭出相關計畫與津貼。(翻攝勞動部簡介)

武漢肺炎疫情衝擊產業,為協助新鮮人穩定就業,政府祭出相關計畫與津貼。(翻攝勞動部簡介)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影響各行各業,也影響社會新鮮人畢業、退伍求職;對此,勞動部宣布,將推出「110年青年就業獎勵計畫」,只要符合資格者,在待業期間,每個月透過「青年尋職津貼」可領1萬元津貼,成功就業後還有就業獎勵計畫可以申請。如何申請?又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本報整理以下QA供您參考。

● 誰可申請?
年滿15歲至29歲本國籍青年,符合「於109年9月1日至110年9月30日期間者畢業」、「持教育部、就讀之國內學校認定為109學年度應屆畢業相關證明文件」或「於108年9月1日至109年8月31日期間畢業,畢業後依兵役法規徵集服義務役,並於109年6月15日(含)後退役(即109年畢業役男)」3種身分之一者。


●「青年尋職津貼」怎麼申請?
第一次找工作的應屆畢業青年如有意申請,須先在「台灣就業通」網站登錄個人資料、完成職業性向測驗等,意味做好尋職準備,可先獲2000元津貼,此後求職期間1個月可領10000元津貼,最長3個月,最多共3萬2000元。

三個月尋職期間以30天為一期,共三期;參加者在第一期必須有2次「求職紀錄」,且參加一次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所辦的個別深度諮商或團體課程,即能獲得第一個月尋職津貼;若未找到工作,第二期須完成3次求職紀錄,且接受1次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推介職缺;第三期則要有3次求職紀錄和接受2次推介職缺,款項在完成各期條件後才會核發,成功就業則將不再發給。


● 我三個月後仍找不到工作/我找到工作了,然後呢?
◎110年12月仍未成功就業者:透過「青年職得好評計畫」可得3次就業諮詢機會,穩定就業3個月可獲獎勵3萬元。

◎110年9月成功自行就業者:為鼓勵年在9月前衝就業,自行成功就業者可循「青年就業獎勵計畫」申請獎金;青年受僱於同一雇主,穩定就業滿90天,發給就業奬勵20000元,持續穩定就業180天,再加發10000元就業獎勵,總計可獲30000元獎金。

符合資格者,可至台灣就業通網站計畫專區線上申請,或以自行送達/郵寄送達方式,向工作所在地的勞動力發展署所屬分署提出申請(信封封面建議加註「申請青年就業獎勵計畫」);青年僅須於規定期間內1次提出申請,分署將於青年受僱滿90日或180日,依所提供之申請文件進行審核,於要件符合及審核通過後,分2次發給就業獎勵,並直接匯入青年指定金融帳戶。

◎110年9月成功推介就業者:為鼓勵雇主僱用失業青年勞工,政府提出「安穩僱用計畫2.0」,勞雇雙方都有獎勵;透過此管道成功就業青年,穩定就業4個月,最高可獲20000元獎勵。

只要在110年9月30日前,由公立就業服務機構開立該計畫僱用獎助推介卡及就業獎勵推介卡,經推介僱用,並持續僱用滿30日以上者,便可申請;申請者需符合「於台灣就業通網站之計畫專區申請參加」、「以全時工作受僱者,勞工每月薪資應不低於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基本工資(2萬4000元),而部分工時受僱者每月薪資不得低於1萬2800元」,且「雇主依法投保就業保險或職業災害保險」之規定。


● 我還想學習,有補助嗎?
為協助青年掌握國家產業發展契機,引領取得5+2產業及具發展前景之製造產業之關鍵技術能力,勞動部也祭出「產業新尖兵計畫」試辦,提供年滿15歲至29歲之本國籍待業青年(不含日間部在學學生)5大領域訓練課程(數位資訊、電子電機、工業機械、綠能科技及國際行銷企劃)費用補助,最高補助10萬元,另加碼補助「學習獎勵金」,依訓練期程核給,每個月8000元,最高可領9萬6000元。


● 我想「從做中學」,有協助計畫嗎?
針對15至29歲缺乏工作經驗或專業技能之青年,勞動部祭出「青年就業旗艦計畫」,結合產業資源,由訓練單位依據用人需求,辦理先僱後訓的「工作崗位訓練」,提供青年務實致用之職業訓練。年滿15歲至29歲之本國籍待業青年(不含日間部在學學生)可至計畫網站報名參訓。


畢業快樂,yes123助你求職順利!
我們有「24h必回覆專區」,今天投履歷,明天回覆你,找工作更有效率。
另外針對各大熱門工作規劃「好工作特輯」幫助你找到適合的工作!

※以上訊息如有異動,請以最新公告為準。
【自由財經】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自由時報

自由時報

在成立於1980年的自由時報,發行量與閱報率持續居全國第一,受到廣大讀者肯定。自由時報是一份最尊重台灣人意願,並追求新聞真相的報紙,不阿諛、不偏袒、不渲染,自由時報只對歷史負責,發揮「第四權」的監督精神。

《本專欄文章列表》

最新文章更多職場新聞文章